反应性穿孔性胶原病

反应性穿孔性胶原病

概述:反应性穿孔性胶原病(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)罕见,发病常与外伤有关,家族史明显,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好发于12岁以内儿童。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发病常与外伤有关,家族史明显,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还不确切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皮肤损害为帽针头大小角化性丘疹,逐渐增大,直径约5~6mm,正常肤色,表面光滑,中心脐窝状下陷,嵌有棕褐色角栓物(不易剥脱),皮疹排列呈线状群集。约4~6周能自然消退,残留暂时性色素减退,不久于其旁可出现新疹。好发于12岁以内儿童,多见于躯干、四肢及面部,轻微痒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:早期表皮变薄,呈杯状凹陷,真皮乳头增宽,胶原纤维嗜碱变性。晚期杯状损害下方可见角化不全,细胞碎片及变性胶原纤维构成角栓,穿过杯底嵌入杯中,表皮坏死,不含弹力纤维,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数量增加,少许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,皮损特点,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应与皮肤穿入性毛囊和毛囊周角化病Kyrle病)、穿通性毛囊炎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无特效疗法,可对症处理。

预后

预后:约4~6周能自然消退,残留暂时性色素减退,不久于其旁可出现新疹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